
北京研精畢智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每年能夠產出近200份定制化報告以及上千份細分市場調研報告。公司構建了涵蓋8000萬以上的海外樣本、30萬以上的權威專家信息以及3600萬以上的國內電話樣本與企業樣本,為各類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助力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穩健前行。
智能眼鏡如同智能手機一樣擁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通過軟件安裝來實現各種功能,并可通過語音或動作操控完成添加日程、地圖導航、與好友互動、拍攝照片和視頻、與朋友展開視頻通話等功能,還能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
發展歷程
根據市場調研數據分析,智能眼鏡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以頭盔形式出現。經過技術演進,EyeTab成為最早的小型化智能眼鏡雛形,可與電腦和網絡相連。2012年,谷歌發布“拓展現實”眼鏡,具備智能手機功能,開啟可穿戴設備熱潮。盡管初期存在局限性,谷歌眼鏡后續增加新功能,但因市場反響不佳停產。2019年,谷歌面向企業推出新版眼鏡。
此后,華為、小米、寶馬等科技公司紛紛加入智能眼鏡領域。華為與Gentle Monster合作推出智能眼鏡,小米發布無線AR眼鏡探索版,寶馬則推出針對騎手的智能眼鏡。2024年,智能眼鏡市場迎來新高潮,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限量版智能眼鏡,百度發布小度AI眼鏡,標志著智能眼鏡在AI應用的深化。并于 2025 年上半年正式上市,標志著智能眼鏡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的進一步深化。
產業鏈結構
中國智能眼鏡產業鏈可分為上游(核心軟硬件)、中游(整機廠商)和下游(用戶與應用場景)。上游包括芯片、顯示方案、AI大模型等核心軟硬件供應商;中游為整機廠商,包括XR企業、移動設備制造商、互聯網企業和AI眼鏡初創企業等;下游則為各類用戶和應用場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趨勢明顯,共同推動智能眼鏡行業的快速發展。
市場規模
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同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據市場研究機構預計,2025 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到 275 萬臺,同比增長高達 107%,2025 - 2030 年間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將按照年復合率60%的速度快速增長,2030 年出貨量超過 2200 萬臺。這一增長率遠高于全球市場平均水平,顯示出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活力。預計在 2025 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規模將突破 300 億元人民幣。到 2030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數千億元人民幣。
競爭格局
中國智能眼鏡市場競爭呈現出“頭部主導+多元參與”的格局。國際巨頭如Meta憑借Ray-Ban Meta智能眼鏡占據全球領先地位,而蘋果、微軟等科技巨頭也在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同時,中國本土廠商如華為、小米、影目科技等也依托本土市場優勢,推出高性價比產品,推動市場下沉。此外,初創企業也聚焦細分領域創新,如醫療手術導航、工業巡檢等,形成差異化競爭。
出貨量
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近年來增速極快,根據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3 年出貨量約為 68 萬臺,2024 年快速上漲至 133 萬臺,同比增長約為 95.6%,接近翻番。預計 2025 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將達到 275 萬臺,增速高達 107%,這一數據顯示出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的增長潛力。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的快速增長,不僅反映了國內市場對智能眼鏡的旺盛需求,也體現了中國在智能眼鏡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方面的優勢。
應用場景
智能眼鏡已廣泛應用于工業制造、醫療輔助、教育教學等多個領域。企業紛紛入局,加速“AI大模型與AR技術深度融合”,推動輕量化、多元化場景的智能眼鏡產品市場擴容。小米作為國產品牌的佼佼者,其AI眼鏡憑借高性價比和強大的生態整合能力,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技術發展趨勢
技術創新是推動智能眼鏡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光波導模組良率顯著提升,成本大幅下降,同時,Micro-LED屏幕實現高亮度與低功耗平衡,解決了長期佩戴眩暈問題。AI模型輕量化也取得重要進展,端側大模型參數量壓縮,本地化處理能力提升,支持實時翻譯、圖像識別等復雜任務。這些技術突破推動了智能眼鏡從單一矯正工具升級為智能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