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研精畢智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每年能夠產出近200份定制化報告以及上千份細分市場調研報告。公司構建了涵蓋8000萬以上的海外樣本、30萬以上的權威專家信息以及3600萬以上的國內電話樣本與企業樣本,為各類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助力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穩健前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社保市場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也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行業政策
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或者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承諾無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約定或者承諾無效。這一規定強化了社保政策的強制性,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政府通過失業保險降費率、發放穩崗資金等措施,為企業減負,支持企業穩定用工,有效緩解了結構性就業矛盾。
定義
社會保險市場是指以社會保險為交易標的,通過法律、行政和市場化手段,實現社會保障權益交換的場所和領域。它涵蓋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五大險種,旨在為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風險防范。社會保險市場具有非營利性、強制性、廣泛性和公平性等特點,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市場規模
根據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社會保險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125,680億元人民幣,較2023年同比增長7.3%。2025年上半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71億人、2.45億人和3億人,基金總收入4.53萬億元,總支出3.89萬億元,累計結余9.83萬億元,運行總體平穩。截至2025年6月底,中國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覆蓋13.6億人,基金累計支出突破12萬億元。養老保險市場方面,預計2025年參保人數將達9.4億人,年復合增長率1.86%。隨著數字經濟和靈活就業的興起,平臺從業人員參保人數超1000萬,顯示社保制度對新就業形態的包容性增強。
競爭格局
社會保險市場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和第三方服務機構。政府作為監管者和提供者,負責制定政策、監管市場運行;企業作為繳納主體,承擔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責任;個人作為受益主體,享有社會保險待遇;第三方服務機構則提供社會保險咨詢、代理等服務。隨著市場主體的增多,社會保險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險種結構與保障水平
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由三大支柱構成,各支柱在覆蓋范圍、資金規模及保障功能上呈現差異化特征,共同形成多層次養老保障格局。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作為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一支柱,肩負著為絕大多數人口提供基礎養老保障的重任。作為養老保障的核心基礎,基本養老保險已實現95%以上人口覆蓋,構建了全民參與的養老安全網。然而,其保障水平存在明顯短板:替代率(退休金與退休前工資之比)不足45%,遠低于國際公認的55%警戒線。
第二支柱(企業年金):企業年金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支柱,是一種由企業為員工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根據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企業年金覆蓋人數達到 7000 萬人,資金積累規模達 5.7 萬億元,中小企業參與率不足5%,受制于成本壓力與制度門檻,大量中小微企業未能建立年金計劃;國企占比超80%,國有企業憑借資源優勢成為年金制度的主要參與者,導致保障資源向特定群體集中。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個人養老金作為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三支柱,是我國近年來積極推動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旨在鼓勵個人通過自主儲蓄和投資來積累養老資金。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調研,目前,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已達到 7200 萬,實際繳存率僅為 28%,人均年繳存 2000 元。個人養老金產品規模近 500 億元,產品類型主要以儲蓄類(466 款)和基金類(292 款)為主。
參保結構與覆蓋
截至2025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接近10億人,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險實現全民覆蓋,但城鄉保障水平差異顯著,城鎮職工醫保待遇普遍高于城鄉居民醫保。此外,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率持續提升,但靈活就業群體(如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參保率仍不足40%,成為政策重點突破方向。
市場結構
中國社會保險市場結構具有多元主體、多層次、廣泛覆蓋的特點。市場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和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多方參與。政府作為監管者和提供者,負責制定政策、監管市場運行;企業作為繳納主體,承擔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責任;個人作為受益主體,享有社會保險待遇;第三方服務機構則提供社會保險咨詢、代理等服務。